2024年淮南开展省级“无废城市”建设
“无废城市”建设与减污降碳、实现高质量发展、构建新发展格局、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、推动生产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紧密相连。大力推进“无废城市”建设,是实施全面节约战略的重要抓手,是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重要举措,也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,对实现安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、建设美丽安徽意义重大。
2022年4月,合肥、马鞍山、铜陵三市入选全国“十四五”时期“无废城市”建设名单。省政府高度重视,连续两年(2022-2023年)将推动3个国家级“无废城市”高质量建设纳入年度重点工作。省生态环境厅联合18个省直部门深入推进我省“无废城市”建设,2023年12月建立省级“无废城市”联席会议制度,梯次推进全省域“无废城市”建设工作,将“无废城市”纳入省级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支持范围。2023年推动阜阳、滁州、芜湖、宣城、池州、安庆6个城市开展省级“无废城市”建设;2024年推动蚌埠、淮南等7个城市开展省级“无废城市”建设;2025年实现我省全域“无废城市”建设全面开展。
合肥、马鞍山、铜陵市政府成立了“无废城市”建设领导小组或工作专班,出台“无废城市”建设方案及配套政策。各地以“无废细胞”建设和固废资源化为抓手,积极探索固体废物减量化、资源化、无害化新路径。铜陵有色冬瓜山铜矿和铜陵海螺伞形山矿“无废矿区”基本建成;和县化工园区、马鞍山慈湖高新区相继启动“无废园区”建设;江汽集团、马钢等企业积极创建“无废工厂”。“无废城市”建设加速推进了我省固体废物源头减量、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置。
在工业领域,不断提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。2022年,全省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较2021年提升1个百分点;持续强化绿色制造体系建设。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省级绿色工厂评价,推进国家、省、市三级绿色制造体系建设,以创建绿色工厂、绿色工业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为牵引,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。全省绿色工厂能效水平整体位于行业前列,绿色园区能源资源利用水平显著提升,带动引领绿色生产方式加速形成;加强清洁生产审核。以印刷、家具制造、水泥生产、化学原料制造、危险废物治理等行业为重点,聚焦高排放、高能耗、高污染企业,2023年对167家重点企业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,通过工艺升级、技术改造等手段,着力从源头上减少固体废物产生量。
在农业领域,持续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工作。推进农业资源利用集约化、投入品减量化、废弃物资源化、产业模式生态化,推进农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。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、膜下滴灌等技术,推广测土配方施肥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;建立完善废旧农膜与农药包装废弃物“两回收”处理体系,着力形成重点行政村有回收网点、乡镇有暂存中心、县区有回收主体的体系布局,初步实现“回收网点—回收主体—无害化处置”的回收处理路径;实施秸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升五年行动计划,成立省秸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联盟。
在生活和建筑领域,2022年,全省生活垃圾产生量约1500余万吨。全省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51座、厨余垃圾处理设施18座,设计处理能力4.88万吨/日,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“零填埋”。全省建成建筑垃圾消纳场所(含资源化利用)57个,2022年全省建筑垃圾清运量超1.7亿吨,综合利用量超1.4亿吨。
在危险废物领域,不断提升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,强化危险废物监管和利用处置能力改革工作。截至2023年11月底,全省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722.3万吨/年,总体满足全省危险废物利用处置需求;着力防控环境风险,对产废单位、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全面开展现场检查,防范化解了一批涉危险废物环境风险隐患;服务高质量发展走深做实。稳妥衔接废铅蓄电池集中收集和跨区域转运试点工作,废铅蓄电池规范收集量逐年增加。持续推进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集试点工作,力求破解小微产废单位及社会源类危险废物收运、处置难题。不断优化安徽省危险废物跨省转移利用“白名单”机制,跨省转移效率进一步提升。
来源:安徽日报